>>

QQ在线客服

  • 客服1:

公司地址:

中国.昆明彩云北路新亚洲体育城星都总部基地32幢

联系电话:

0871-65812545

欢迎访问泰康消防化工集团融资租赁有限责任公司官方网站

行业新闻

当前位置: 首页 - 业务领域 - 行业新闻

“洗牌”进行时 次贷危机后中国融资租赁行业格局流变

时间:2017-01-02 11:23 作者:管理员

摘要: “次贷危机”爆发距今,已有八年,但是,这次危机远未像人们逐渐淡化的记忆一样,渐行远去。相反,其在各国诸多领域内所引发的种种深远影响,至今依然绵延不绝——在全球经济系统的一个小角落里,中国融资租赁行业正 ...

“洗牌”进行时 次贷危机后中国融资租赁格局流变


“次贷危机”爆发距今,已有八年,但是,这次危机远未像人们逐渐淡化的记忆一样,渐行远去。相反,其在各国诸多领域内所引发的种种深远影响,至今依然绵延不绝——在全球经济系统的一个小角落里,中国融资租赁行业正在发生的格局流变,即是其中一例。

从全球经济系统循环的角度来看,“次贷危机”意味着,美国通过其国内金融市场杠杆创造“需求”,并凭借美元的全球货币地位,实现需求的对外输出,以平衡全球“供给”的能力,已呈强弩之末势。对于中国而言,充足外部需求的瞬时“失速”,则足以使中国这间“世界工厂”立陷于休克,进而导致不敢想象其后果的经济、社会,甚至政治危机爆发,所以,当时的温家宝总理当即推出“出手要快,出拳要重”的“四万亿”经济刺激计划——以政府投资需求的快速上升置换出口需求的急速下降,镇定大局。

正是这个“需求”置换的决策,成为深刻改变中国融资租赁行业的演进路径的历史性“伏笔”。一方面,主体上以要素投入驱动,并发挥劳动力比较优势以配套出口的中国制造业,趋势性地,从此失去了稳定的出口需求支撑——虽然这种需求的长期性衰落,因当时的强经济刺激而暂未显现。另一方面,强刺激所导致的天量信贷规模——十万亿,激发了已有过剩产能的进一步过剩局面形成。前者不但对中国融资租赁已经在制造业中形成大量租赁资产质量,构成严重潜在威胁,而且也直接昭示,中国融资租赁将要“深陷”制造业目标市场泥沼的阶段性困挫局面,难以扭转。后者则为中国融资租赁中的“通道”业务出现,设定了路径起点——强刺激退出后,任何对过剩产能加以限制的努力,都将被各种来自于“路径依赖”的反制力量所“对冲”——银行体系盈利压力、地方政府经济增长压力,以及过剩产能主体对自我利益的努力维护等等——借此,融资租赁的国内信贷投放通道业务和跨境资金通道业务,应运而生。

最新的行业资产统计数据显示,融资租赁行业资产规模,在2016年中,大约为4.5万亿,其中企业数量占比1%的金融租赁公司资产规模,大约占到了行业资产规模的四成。如果,考虑到规模庞大但暂无准确统计数据的,显示在融资租赁公司群体资产负债表上的银行信贷“通道业务”资产,那么,实质上直接来源于银行体系行业资产规模占比,将进一步大大提升。回首2008年——次贷危机全面爆发的那一年,中国首批重启的5家金融租赁公司获准开业时,中国融资租赁行业的资产规模,只有区区1550亿,而行业的总体格局,却是厂商系租赁公司和“第三方”租赁公司群体——全面嵌入当时全球经济循环系统的融资租赁公司,占据绝对优势(1130亿)。这种格局迥异的局面反差,果真是来源于金融租赁公司超越群伦的经营智慧和管理能力吗?非也,“四万亿”强刺激的路径惯性使然而已。既然外部环境的趋势性方向引力,可以对融资租赁行业的格局变化,产生如此强大的作用力,那么,合理的逻辑当然是,一旦行业外部左右大局面的趋势性力量发生新的方向性变化,那么,融资租赁的行业格局也必将再次随之发生演变。

这种趋势性力量的方向改变,已然发生,其发力的起点,就是习大大在2014年提出的“新常态”。

“新常态”的提出,既是对次贷危机深远影响被动承受的一种理性认知,也是在战略上,对抗次贷危机负面影响的一种主动应对。在“新常态”过程中,中国将奋力脱离在全球价值链当中的底端禁锢,参与全球领域内的市场与资源竞争——不再以坚忍的心态俯首承接外部“分派”的需求,而是要通过真正的实力提升,去“斩获”足够的,可以支持中国实现崛起的全球市场需求。这种市场需求,或者说,经济学定义的“有效需求”——具备购买力的现实需求,是任何一个经济系统,无论是国家还是全球,得以循环运转乃至发展成长的“食物”。对于中国这个开放且产能过剩经济体来说,其需求来源,无非两端,一是在市场内生需求基础上,叠加主动规划和创造的需求,二是靠自身实力的提升,同时“赢得”内外部需求规模的不断攀升。前者体现凯恩斯主义思想——一种因20世纪30年代“大萧条”而被激发的,对自由市场经济原教旨市场膜拜信念的批判与修正;后者则体现熊彼特破坏性创新的经济社会发展思想——在当下的中国,则被称为“供给侧结构性改革”。

对于中国融资租赁行业而言,这种深刻的环境趋势力量的方向性改变,已经清晰无误地被2015年国务院68/69号文件所传达(参阅“李喆融资租赁工作室”[微信公号:huaibang2015]行业述评文章:《中国融资租赁“影子时代”的终结》)。但是,总体上,当前融资租赁行业中的企业群体在经营定位取向上,依然故我——甚至,反而因新的环境趋势变化,而更显局促茫然,甚至彷徨混乱(参阅“李喆融资租赁工作室”[微信公号:huaibang2015]行业述评文章:《重压下的突围:2016中国融资租赁之夏“祭”》)。对于中国的金融/融资租赁企业群体而言,前面的路,只有两个方向:变革而生,亦或,固执而死——换言之,那种适应于要素驱动经济增长模式,并且还因此而取得了爆发式资产规模膨胀的行业格局,必定会因环境趋势力量而做出相应的调整——行业的“洗牌”,无可避免。

实际上,行业洗牌的前奏,已然响起。

最容易被感知的,是融资租赁通道业务的衰落(参阅:“李喆融资租赁工作室”[微信公号:huaibang2015]行业述评文章:《有没有“无风险”的融资租赁通道业务?》)。诸多行业事件已经屡次对此作出了印证:1、融资租赁跨境资金通道业务失陷(参阅:“李喆融资租赁工作室”[微信公号:huaibang2015]行业述评文章:《反者道之动:中国融资租赁“通道”发展路径的修正》);2、国内银行信贷投放的融资租赁通道业务,同时受到来自通道“两端”的狙击:资金提供端,已有国内知名大银行因资产风险“传染”的隐患,而“封杀”民营融资租赁通道;资金使用端,极低的融资租赁行业进入门槛——备案制下,20万的代理注册费用支付,即可换取一纸融资租赁营业执照——已经令融资租赁通道的稀缺性,极度贬损。以最近的“河钢集团”为例,通过自行设立融资租赁公司,面对“集团内部市场”,三个月投放150亿——这显然构成了对“第三方”融资租赁通道公司业务的一种强力“挤出”。3、行业内居高不下的企业运营的“空壳率”背后,当然有部分融资租赁公司是因人力资源或市场端瓶颈,而暂时无法发力,但是,其中更多数的,相信即是以投机心态进入行业,却长期“搁浅”的通道业务意图公司。

行业“洗牌”的趋势性压力,也在众多以实体投放为特征的非通道金融/融资租赁公司的经营动作上,展现无遗:1、次贷危机爆发前,以中小型工业设备、工程机械等为核心市场的台资及内资厂商租赁公司,最先感受到局面的险峻,而启动积极的转型发展探索,康富租赁一例,足供品鉴;2、实力第三方融资租赁企业群体则主要通过延展市场空间,排出风险资产来实现对环境变化的积极调适(参阅:“李喆融资租赁工作室”[微信公号:huaibang2015]行业述评文章:《租赁大佬们的“三十六计”:融资租赁资产“食物链”上的计谋勾画》);3、金融租赁公司群体方面,“洗牌”的力量透过竞争烈度的上升,实现了对各个金融租赁公司的无声压迫:(1)大量金融租赁公司获批成立(参阅:“李喆融资租赁工作室”[微信公号:huaibang2015]行业述评文章:《金融租赁“战国时代”开启的底因锁钥》),并且,股东背景中,“产业资本+地方中小型商业银行/外资银行金融资本”的模式频频出现,显示银行系金融租赁公司因体制优势而建立的资金禀赋优势,正在受到严重挑战,行业中原有的分层竞争格局,正在悄然发生“层隔”间的溶解(参阅:“李喆融资租赁工作室”[微信公号:huaibang2015]行业述评文章:《垂直生态:中国的“千面”融资租赁》);(2)同质化竞争向恶性竞争过渡的趋向,引发金融租赁公司群体内部“合纵联盟”出现——长江经济带金融租赁联盟、CFL30飞机租赁专业委员会、龙舟金融俱乐部等等,都是近期最新呈现出的行业现象。

至此,我们已经充分理解到,引发融资租赁行业“洗牌”发生的趋势力量,及其背后的环境变化逻辑。我们甚至还可以看到,足够多的鲜活清晰而又现实沉重的,暗示行业“洗牌”正在进行中的前奏事件和现象,一一展现于前。
于是,一个更具现实意义,也更有探讨价值的问题,自然浮现:这个行业,在未来,将如何演进?